-
第四期:《郭强:我们如何与野生动物相处》
生存不易,人类除了和动物一样,在长大过程中除了都要学会取食、觅食、捕食等本领以外,还要有学习生存之外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目的是为了让人类生存得更好,获得更大的发展。那我们如何与野生动物相处呢?我们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保护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依法合理利用野生动物,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与野生动物保持安全距离,互不打扰,静静地观察与欣赏,保持彼此之间的尊重和安全。
-
第三期:《陈克林:气候变化与水鸟和湿地保护》
从识别鸟的种类到候鸟的迁徙,陈主任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生动案例、精彩的图片、以及珍贵的影像资料,视频中人工哺育濒危鸟和鸟的爱情故事引发了公众由衷的感叹,关于鸟儿的生存智慧,竟然有这么多不被大众了解的知识。此外,陈主任还为大家分享了气候变化对于湿地以及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是我们现如今面临的最大的全球环境外部性问题。
-
第二期:《洪剑明:给鸟儿一个温暖的家——我们如何与鸟类成为朋友》
洪老师分享北京最大的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展了多期湿地恢复,为不同类型的水鸟提供了温暖的家,再到延庆金牛湖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了不同类型的湿地恢复,为公众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湿地课堂,提升公众意识,一同用传播的力量改善地球未来。
-
第一期:《南兆旭: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城市》
南兆旭老师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为我们重新定义了深圳这座城市,结合影片的放映,也让在场的公众更直观的感受到生活在深圳这座城市的人类与自然如何运用各自的智慧休戚与共。
-
行业交流
积极与同行交流探讨,与各界公益组织、机构共同探索推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方法。抓住机遇,变革创新,拥抱未来。
-
自然教育项目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类习惯性地长期掠夺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让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瓶颈。
漠视自然的人类不但面临着自然被加速破坏的恶果,而且还与自然失去了应该有的链接,引发“自然缺失症”。这一概念由理查德·洛夫在2005年的《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里首次提出,以描述人们和大自然之间越来越远的距离。
为了推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从孩童时代拓宽对自然的认知,华基金从自然教育着手,深耕自然教育领域。同时,在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生态环境局(人居委)、保护区管理局和教育局等多个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华基金还将聚焦深圳本地,助力深圳打造自然教育之城,旨在让更多市民获益。
-
喜讯!华基金自然学校试点“深圳市生态监测自然学校”首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挂牌!
2020年1月7日,深圳市生态监测自然学校风凰教学实践基地在光明区实验中学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标志着深圳市生态监测自然学校首个校外教学基地正式挂牌。
-
零废弃项目
垃圾分类已成为全社会热议的话题,全国多个城市正在积极推进。为了解决岌岌可危的环境问题,改善人类共有的生活环境,华基金作为最早发起零废弃项目实践的机构,不仅将该项目作为使命的传承,而且它也是华基金推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零废弃”理念以提高资源利用的环境、经济和社会价值,将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为目标,遵循源头减量(Reduce)、重复利用(Reuse)及回收循环(Recycle)的资源管理方式,使最终送往填埋和焚烧的垃圾减到最少,无限趋于零。
-
华·生态讲堂
用教育的力量丰富自然知识,用传播的力量改变生态环境。自2016年1月起,华基金开设华·生态讲堂活动,每月一期,邀请来自政府、环保领域和公益界的资深专家担任导师,一起探索大自然,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公众参与保护自然的行动,并通过线上直播将知识和信息分享给更多关心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的人。
-
华·绿色论坛
为了推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除了定期举办每月的华·生态讲堂活动,华基金每年还举办大型论坛活动,邀请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媒体、志愿者、公众齐聚一堂,围绕“绿色““环保““生态“及其发散性的主题举办圆桌对话及论坛活动,一方面推动公益环保行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让保护生态环境,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这一理念在对话中传递给现场观众乃至更多的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