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观鸟教我的那些事——王西敏》

      5月19日,由华基金主办,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承办,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野保处支持的第41期【华·生态讲堂】(2019年度第5期)在华侨城湿地开展,140名听众参与,9名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环保志愿教师在现场开展志愿服务。

第五期:《观鸟教我的那些事——王西敏》
      本期主讲嘉宾是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自然教育总监——王西敏。这是王西敏老师第3次来到生态讲堂,本期他带来的主题是《观鸟教我的那些事》。在场的听众有老师、学生,也不乏观鸟爱好者,王西敏老师通过自己的亲身感悟,鼓舞大家找到观鸟的乐趣,从心出发,从自身做起,从“不吃鸟”做起,影响更多身边的人。讲座中,王西敏老师用“五个感悟”分享了自己从观鸟中获得的启示。

第五期:《观鸟教我的那些事——王西敏》

      感悟之一:唯有了解,才会关心
      观鸟,现在对很多人都不是个陌生的概念了,可是在2000年左右,如果你谈起观鸟,大多数人的反应是“关鸟?把鸟关在笼子里看吗?”或者说,“那个鸭子看上去有好几斤重”。中国的观鸟事业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开始成长起来了。
      初期的观鸟伴随着质疑长大的,比如有一种声音说:“真要是爱鸟就应该去保护鸟,观鸟并不是保护鸟的方式。”真的是这样吗?

      感悟之二:为什么观鸟活动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
      西敏老师在场采访了一名有4年观鸟经历的听众,与许多观鸟爱好者一样,因为从观鸟中获得了乐趣,她才会长期保持对观鸟的热情,也正是因为如此,观鸟才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而保持顽强的生命力。

第五期:《观鸟教我的那些事——王西敏》
      感悟之三:鸟类手册是外国人写的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目前为止,仍然是中国最好的一份观鸟手册,已经绝版。中国观鸟爱好者陆续出版了好几本中国的观鸟书籍,但仍然没有超越《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的水准。

       感悟之四:能靠观鸟吃饭吗?
      王西敏老师因为观鸟而改变了他生活轨迹,从一名中文系的毕业生向公务员,到一名观鸟爱好者,再到一名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斯蒂芬角校区(UWSP,University of Wisconsin-Stevens Point)环境教育及解说硕士。
       回国后,西敏老师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自然教育领域,在西双版纳植物园工作八年,通过讲座、观鸟活动等,让更多的人了解自然之美,进而能够愿意保护自然。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观鸟,西敏老师也见证了国内的变化,不少地区因为观鸟活动的兴起,而开始关注自然保育,重视鸟类的生存环境了。

第五期:《观鸟教我的那些事——王西敏》

       感悟之五:日益庞大的拍鸟者群体意味着什么?
       随着观鸟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到观鸟,也产生了很多之前没有的新现象,比如,现在热衷拍鸟的人明显比用望远镜观鸟的人多。西敏老师提倡文明观鸟、拍鸟,不掏鸟窝,不诱摄,不影响鸟类正常生活的前提下观察和欣赏鸟类。
       在场的听众被王西敏老师的经历触动了,一名听众表示,原本是带孩子来听讲座的,但自己也备受感染,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能有一批批爱鸟护鸟的人涌现,是振奋人心的事!还有一名听众是学校的老师,她说今后要把今天讲座中汲取的理念传递给自己的学生。
第五期:《观鸟教我的那些事——王西敏》
第五期:《观鸟教我的那些事——王西敏》

相关文章

联系我们

0755-26398154

13823706152

邮件:请点击

 

QR code